首页 > 历史军事 > 四合院里的镇宅之宝 > 第184章 秦向北的工作

第184章 秦向北的工作(2/2)

目录

保证不丢面子,也不给您和张主任丢人!”

刘清儒看着他着急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得嘞!那就这么定了!明天一早,

我过来叫你,咱爷俩一起去街道办,保准让你顺顺利利进去上班,躲开下乡这一茬!

你就放一百个心,有我和张主任在,没问题!”

今年的冬雪比往年来得早,刚进十一月,细碎的雪粒就裹着北风往南锣鼓巷的胡同里钻。

灰瓦上积着层薄白霜,墙根下的枯草沾着冰碴子,往日里吆喝卖糖炒栗子、

烤白薯的声音稀稀拉拉的,只剩几个裹厚棉袄的老人缩着脖子蹲在门墩上,

眼神直勾勾跟着胡同里的身影打转。

“吃了吗您呐?这雪下得邪性!”

胡同口的祁大爷冲路过的街坊点头,冻得发紫的手往袖筒里缩了缩。

胡同深处的大槐树下,三个穿干部服的人正往墙上刷标语,

蘸了红漆的刷子 “唰唰” 作响,“到农村去,到边疆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的字迹在白雪映衬下格外扎眼。

一个戴棉帽的干部踩着雪碴子退两步端详,嘟囔道:“得嘞,这字儿够亮堂!”

毛主席的 “五七指示” 明确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 “一个大学校”,

在其中 “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

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同时 “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针对教育领域,指示更具体提出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

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并强调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这一指示蕴含的 “知识青年到实践中去、与工农相结合” 的理念,

为全国上山下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南锣鼓巷的这场离别与奔赴,

正是对这一时代号召的具体回应。

街道办设在南锣鼓巷中段的四合院里,朱漆大门上贴着 “为人民服务” 的横批,

门框边挂着 “东城区南锣鼓巷街道革命委员会” 的木牌,

牌角还沾着点没清理的红漆 ——这是上个月刚挂牌时蹭上的。

门口的公示栏是块厚木板,边框刷的红漆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粗糙的木头纹路,

风一吹就 “吱呀” 晃悠。

公示栏上贴着三张纸,

最上面那张是毛笔写的《关于南锣鼓巷街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公示》,

字迹工整有力,纸边角已经卷了边。

内容清清楚楚:“根据上级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部署,

现将我街道 1968 年冬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名单及相关事宜公示如下:

一、本次上山下乡知青共 32 名,分别分配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内蒙古插队知青点等,具体名单详见附件(名单附后)。

二、出发时间:1968 年 12 月 5 日上午 8 点,在南锣鼓巷北口集合,

统一乘坐火车前往目的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