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496章 兼顾解表

第496章 兼顾解表(2/2)

目录

“今日讲当归的炮制。” 苏瑶的声音打破了医馆的宁静,她从药柜中取出两束当归,一束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根茎粗壮,表皮呈黄棕色,另一束则是经过炮制的,颜色深褐,断面呈黄白色,有细密的纹理。“当归入药,不同炮制方法功效迥异,这是你们必须烂熟于心的根本。” 她将新鲜当归放在竹制托盘里,指尖抚过根茎上的须毛,“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多用于血虚萎黄、跌打损伤;酒当归经黄酒拌炒,温通之力更强,适合月经不调、关节痹痛;土当归用灶心土炒制,能健脾止泻,可治血虚便溏。”

张思贞的笔尖立刻落下,墨汁在纸上晕开细腻的笔触:“当归炮制三法:生用补血活血,酒制增温通之效,土制添健脾之功。” 她的字迹娟秀却不失力道,每一个字都排列得整整齐齐,在 “酒制” 二字旁特意留出空白,准备记录后续细节。身旁的林小婉忍不住凑过来多看了两眼,轻声赞叹:“思贞,你的字越来越有师父的风骨了。” 张思贞微微摇头,目光依旧锁定在苏瑶的动作上,只低声道:“先记全知识点要紧。”

苏瑶取来一口铜锅置于文火上,待锅微热,倒入适量黄酒,酒香立刻与药香交织在一起。“酒制当归,黄酒用量需精准,每十斤当归配一斤黄酒,拌匀后闷润至酒尽,再用文火炒至微焦。” 她将当归放入锅中,手持竹铲缓缓翻动,动作不急不躁,“火候是关键,过轻则温通不足,过重则药性耗损。” 铜锅发出轻微的 “滋滋” 声,当归的颜色渐渐加深,醇厚的药香中透出淡淡的酒香,弥漫在整个医馆。

张思贞的笔尖飞速移动,在空白处补充:“酒制配比:当归十斤,黄酒一斤。步骤:拌润→文火炒→至微焦。火候:忌过轻过重。” 她特意用圆圈标出 “火候” 二字,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铜锅示意图,笔法简练却传神。站在她身后的小弟子陈生探着脑袋,看着笔记本上的图文,忍不住小声问:“思贞师姐,火候怎么才算正好啊?” 张思贞没有回头,只是在纸上添了一句:“观色:深褐而不焦黑;闻气:药香浓郁带酒香。”

待当归炒好,苏瑶将其倒在竹匾上晾凉,又取来灶心土置于另一口锅中翻炒。“土制当归需用陈年灶心土,先将土炒至灵活状态,再加入当归同炒,至当归表面挂土色即可。” 她手腕翻动间,灶心土与当归在锅中翻滚,扬起细微的土尘,却丝毫未沾到她的道袍上。“灶心土能温中和胃,与当归配伍,既能补血又能止泻,最适合体虚血虚的老人和孩童。”

张思贞的笔尖在纸上划过,墨痕流畅:“土制辅料:陈年灶心土。关键:土炒至灵活态,当归挂土色。适配人群:体虚血虚者,老幼尤宜。” 她忽然想起上个月接诊的一位老妇人,因血虚腹泻久治不愈,师父便是用土当归入药,几剂便见好转,于是在页边空白处补注:“案例:李婆婆,血虚便溏,用土当归配白术、茯苓,三剂止泻。”

此时,阿竹背着药篓从外面回来,篓子里装着刚采的新鲜黄芪,叶片上还带着晨露。“师父,思贞师姐,你们在讲炮制啊?” 她放下药篓,凑到竹匾前闻了闻,“这酒当归的味道真香,比生当归醇厚多了。” 苏瑶笑着点头:“阿竹来得正好,你说说,这黄芪该如何炮制?” 阿竹略一思索,说道:“黄芪有生用和蜜炙两种,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蜜炙黄芪能补中益气。”

张思贞立刻抬笔记录,目光在阿竹与笔记本间流转:“黄芪炮制:生用固表止汗,蜜炙补中益气。” 她还没写完,就听见苏瑶补充:“说得不错,蜜炙时要用炼蜜,每十斤黄芪用一斤五两蜜,炒至不粘手为宜。阿竹常年采药,对药材特性的把握很准,你们要多向她学习。” 张思贞闻言,在 “蜜炙” 旁添上 “炼蜜,十斤用一斤五两,炒至不粘手”,又在页脚写了 “向阿竹学药材辨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