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羊藿的最早发现时间和使用时间(1/2)
淫羊藿的最早发现与使用时间可追溯至中国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这部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将其列为中品,记载其“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明确了其补肾壮阳、强筋骨的功效。书中还提到其别名“刚前”,印证了这一药物在汉代已被系统认知 。
一、名称由来与早期验证
1. 陶弘景的观察与命名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淫羊藿名称的由来:四川北部的公羊因食用此草后交配频繁,故得名“淫羊藿” 。这一故事虽晚于《神农本草经》,但反映了古人通过动物行为观察药物作用的实践智慧。陶弘景还通过临床验证,将其功效进一步细化,例如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和腰膝冷痛。
2. 基原植物的考证
唐代《新修本草》描述淫羊藿“叶形似小豆而圆薄”,结合现代植物学研究,古本草记载的淫羊藿应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Epidiu brevi Maxi.)。该物种在陕西、山西等地的分布与《神农本草经》中“生上郡阳山山谷”的记载吻合,证实其为最早入药的品种 。
二、历史文献中的延续与发展
1. 历代本草的补充
- 《雷公炮炙论》(南北朝)首次记载淫羊藿的炮制方法,如用羊脂油炒制以增强药效 。
- 《本草纲目》(明代)进一步扩展其应用,称其“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并收录了“仙灵脾”“三枝九叶草”等别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