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章 山雨欲来 厉兵秣马(2/2)
他们知道,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格物院的未来,是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渴望通过不同路径实现价值的寒门子弟和匠户之子的希望!
厉兵秣马,只待一战!
时维深秋,天高云淡,金銮殿前广场之上,气氛却凝重如实质。汉白玉的栏杆两侧,文武百官按品阶肃立,目光复杂地望向场中泾渭分明的两拨年轻人。
一侧是国子监监生,人人身着青色襕衫,头戴儒巾,或神色倨傲,或故作沉稳,周身弥漫着经义文章浸染出的书卷气与身为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他们代表着数百年来毋庸置疑的正统与清流。
另一侧,则是格物院学员。统一的深蓝色短褂干净利落,虽略显朴素,却精神抖擞。
他们大多面容稚嫩,眼神中难掩紧张,但更深处,却燃烧着一簇簇不服输的火焰。他们代表着初生牛犊的锐气与一条备受争议的新路。
皇帝李云轩端坐于丹陛之上的龙椅,太子李君泽侍立一旁,神色关切。两侧还有几位藩属国的使臣受邀观礼,更增添了此次比试的分量。
主考官由内阁首辅兼任,他上前一步,朗声宣布比试规则。果然如皇帝所言,比试分三场,并非单纯的经义策论。
“第一场,实务策问!”首辅展开一卷黄绫,“题目有三,由陛下亲定。一,论漕运梗阻之因与疏解之法;二,论边关城防加固之策;三,论京畿水患预防与治理。”
题目公布,国子监监生们大多胸有成竹,这类策论正是他们平日所长,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不难发挥。而格物院这边,学员们则迅速交换眼神,墨恒与赵青川微微点头,显然对此有所准备。
答题开始,国子监监生率先发言,引《禹贡》、谈《水经》,言必称先王古制,辞藻华丽,格局宏大,听得不少老臣频频颔首。
然而说到具体疏解之法、加固之策、治理之方时,却多是“广开言路”、“任用贤能”、“体恤民力”等泛泛之谈,缺乏具体可行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