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学堂与融合(2/2)
叶明点头道:“周大人所言极是。设立学堂,旨在培养能沟通汉胡、知晓双方情弊、明事理、有技能的人才。这些人将来无论是回到部落,还是留在安阳,都将成为连接安阳与草原的桥梁,是双方共同繁荣的基石。”
条件优厚,目的清晰,又有其其格这个活生生的榜样,几位部落首领低声商议片刻,最终巴特尔代表众人表态:“叶大人考虑周详,我们……愿意试一试,先各选派五名机灵的少年前来学习。”
“好!”叶明欣然应允,“除了少年学子,我也欢迎各部落派遣聪慧的年轻人,来格物院的‘技艺传授班’短期学习,无论是农耕、水利、纺织还是建筑,只要他们感兴趣,我们都倾囊相授。”
事情就此定下。安阳城内,紧邻格物院的一片空地很快被划出,开始兴建“边民学堂”。学堂的设计也融合了汉胡风格,既有明亮的琉璃窗教室和藏书室,也有宽阔的演武场和马厩。
与此同时,针对成年人的“技艺传授班”率先开课。来自各部落的数十名年轻人,怀着好奇与期待,走进了格物院的讲堂和工坊。他们学习如何使用和保养曲辕犁,了解风力水车的原理,亲手操作改良的纺车,甚至尝试用水泥砌筑简单的墙垣。
起初,语言和习惯的差异让教学充满挑战。但其其格和格物院指派懂得简单部落语言的助手耐心沟通,工匠们则用最直观的操作进行演示。当这些草原青年第一次依靠自己纺出均匀的毛线,或者用自己砌筑的水泥块承受住重压时,他们脸上露出的成就感和笑容,跨越了民族的隔阂。
顾慎偶尔也会跑来“视察”,看着那些曾经只会在马背上吆喝的糙汉子,如今像模像样地拿着炭笔画图、摆弄工具,觉得又好笑又感慨:“老叶,我现在是真服了你了。你这不只是教他们手艺,简直是在换他们的脑子啊。”
叶明看着工坊里热火朝天的学习场景,微笑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他们掌握了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并且意识到这能力源于与安阳的合作与学习,和平与融合,才会真正成为他们内心的选择。”
知识的种子一旦播下,便会悄然生根发芽。边民学堂的兴建和技艺班的开办,标志着安阳与草原部落的关系,从单纯的政治归附和经济依赖,开始向着更深层次的文化交融与人才培养迈进。
一条看不见的、却更为坚韧的纽带,正在悄然编织,它将维系着这片土地的长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安阳的“强边”战略,由此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内涵与可持续性的新阶段。